发布时间: 2025-04-07 18:56:39来源: 浏览数 : 编辑: 1
朱之生(朱鸣),九三学社社员,1968年8月出生于武陵之地(今湖南桃源县)。2023年3月,时年54岁的他正式落户海口市,成为旅居海南的文艺名家。朱之生(朱鸣)才华横溢,不仅在诗文、绘画方面有所建树,在书法篆刻领域更是造诣深厚,2021年5月,其刀体书法被桃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桃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年12月,其刀体书法作品《《过三闾庙》》《咏雪》被海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艺术风格独特,集多年功底于一身,作品既有文人之清雅,又不失豪迈之气概,自成一家之风范。
他的艺术生涯丰富多彩,早年以阿芝、石僧、二水堂为号,勤勉创作;中期则号破石吟馆主者、钝屋、白石后一人,并拜元音老人为师,赐法号虚凡居士,做过媒体记者、有过高等艺术学院执教经验,在岁月磨砺中,艺术修养不断提升。他的篆刻技艺得到王镛、李刚田两位大师的真传,技艺日益精湛。
朱之生(朱鸣)独创的刀体书法技艺,打破了传统的书写规范,将刀法与书法融为一体,独具一格,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他因此被誉为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创始人、传承人,艺术成就显著。他的作品备受赞誉,曾两次举办个人金石书画展,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展出,赢得了业界和观众的广泛好评。其艺术价值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作品被海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此外,他的《二水堂百印集》虽未出版,但已在艺术界传为佳话,逐渐为众人所知。
2021年,朱之生(朱鸣)刀体书法作品《《过三闾庙》》、《咏雪》被海南省博物馆收藏,图为海南省博物馆颁发的收藏证书。
桃志书宏愿,翰墨筑椰城
朱之生(朱鸣),1968年8月生于湖南桃源县,这片素有“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美誉的土地,不仅风景如画,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老祖岩的巍峨与枇杷档石碑上古朴的文字,在他放牛时无意间闯入视野,成为他最早的艺术启蒙。他常常停留在这些地方,细细观摩石碑上的每一笔一画,感受岁月沉淀下的韵味,一有时间便前来,这些古老的文字如同无声的老师,默默引导着他走向艺术之路。这片土地赋予了他最初的艺术灵感,也深深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片土地赋予了他最初的艺术灵感,也深深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
在朱之生(朱鸣)六岁那年,他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老家,春节挂对联是一种习俗,而能参与挂对联被视为一种荣耀,这通常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然而,家境贫寒的他,连笔、纸、墨这些基本的书写工具都买不起。朱之生(朱鸣)回忆道,他的奶奶不仅疼爱他,还颇具远见。奶奶带着他们三兄弟,经常教导他们要识字、读书,将来才能有出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鸡爪子是极其珍贵的食物,因为村里穷,好多人都吃不起。奶奶常说:“只有会写字的人才能吃鸡爪。”这句话在朱之生(朱鸣)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让他从小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字写好,成为那个能吃上鸡爪子的人。正如其自己所言:六岁习字,无师自学,四时沉默、晨晓孤寂。
图为朱之生(朱鸣)父母合影(2013年,父亲72岁、母亲68岁)
在朱之生(朱鸣)的童年时光里,物质条件虽不充裕,但他对书法的热爱却从未改变。每天放完牛后,他都会悄悄地走进生产队的办公室,那里成了他追求艺术梦想的起点。生产队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文件和资料,而在这些文件的缝隙中,他总能找到一些被遗弃的废旧报纸。这些报纸,对他而言,就像是宝藏一样珍贵。他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报纸,然后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开始他的“创作”。没有墨水就用水或者树枝写,他用水在报纸上写字,模仿着报纸上的字迹,一笔一画地练习。虽然他的字迹还不够成熟,但他却乐在其中,享受着写字带来的乐趣。这样的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毅力,也让他对文字有了更深的感情。尽管家里的条件简陋,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之生(朱鸣)对书法的热爱愈发深厚。初中时,他和一位同学立下了志向,同学说要当音乐家,而他要当书法家。他们互相鼓励,共同追求着自己的梦想。那时的朱之生(朱鸣),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书法,他到处写字画画,用笔墨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受苏东坡书法的影响,他的字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既有苏东坡的豪放不羁,又不失个人的细腻与韵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朱之生(朱鸣)独创的刀体书法技艺,打破了传统的书写规范,将刀法与书法融为一体,独具一格,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朱之生(朱鸣)在工作室创作刀体书法
1992年的时候,朱之生(朱鸣)怀揣着独立闯荡的愿景,希望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然而,当他初次接触到海南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时,便被海南独特的风景与丰富的人文情怀便深深触动了他。
在海南的日子里,朱之生(朱鸣)不断地被海南的美景和海南人民的质朴所感染,创作灵感如泉涌般涌现。他深入生活,用心感受,将海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愈发感受到海南的独特魅力,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他说:“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气息,海口让我感受到一种自由的张力,这正是我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最终,在2023年他正式落户海口,决定将这座滨海城市作为自己艺术生涯的新起点,继续在这里深耕书法艺术,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的作品,在海口,朱之生(朱鸣)继续着他的艺术探索,用笔墨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世外桃源”。
图为朱之生(朱鸣)的刀体书法作品
墨艺承古韵,诗象开新章
朱之生(朱鸣)的艺术创作不仅体现在书法上,他还擅长诗文、绘画、篆刻。他的艺术理念深受明代绘画大师徐渭的影响,但他并未盲目追随,而是坚持独立思考,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朱之生(朱鸣)的艺术创作涉猎广泛,他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具备全面的素养,不仅书法要精湛,绘画也要有深厚功底;不仅要懂篆刻,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对艺术的全面追求,让他的作品既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散发着独特的个人魅力。
朱之生(朱鸣)的艺术灵感常常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他回忆说:“我写诗的灵感,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被周围环境所触动。比如,看到一棵树、一座山或一片水,那种灵感就会突如其来。有时候,遇到一个人,也会立刻激发我创作一首诗的冲动。”他写诗注重临场发挥,特别是在午后漫步时,灵感往往如泉涌般涌现。黄昏时分的桥边散步,那种氛围、那种感觉,总能激发他内心的创作热情。
为了寻求更多的创作灵感,朱之生选择远离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深居于翠绿山林之间的一间简朴而温馨的茅草屋中。这间位于幽静山谷中的居所,虽然外表朴素无华,但内部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自然的韵味。
某个黄昏时分,夕阳如同熔金般倾泻而下,透过那稀疏而坚韧的竹叶,斑驳地洒在茅草屋的屋顶和窗前。微风拂过,竹叶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与远处溪涧的潺潺流水声交织成一首自然界的交响乐。朱之生(朱鸣)坐在窗边,目光穿过这层叠的绿意,落在那条清澈见底、蜿蜒曲折的溪涧上。溪涧两旁,野花烂漫,藤蔓缠绕,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鸣和晚蝉的吟唱,为这宁静的环境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
在这片宁静而深远的自然环境中,朱之生(朱鸣)的心境逐渐变得平和而深邃。他仿佛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和谐。这份感受,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创作灵感,于是,他拿起笔,将这份心境与眼前的景象化为了一首意境深远的诗——《草庐》。
《草庐》
武陵.石僧
余回溪涧路,藤树晚蝉疏。
日半闲云笑,登坡宿草庐。
在绘画领域,朱之生(朱鸣)的起步并非一帆风顺。小时候,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既没有充足的笔墨,也找不到丰富的颜色材料。然而,这并未减退他对创作的热情。相反,他以书法为引子,开启了独特的绘画之路。
朱之生(朱鸣)的绘画,全靠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色彩只是点缀其中,使得他的画作整体风格淡泊而深远。他深知,真正的艺术不在于色彩的堆砌,而在于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传达。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他的画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绘画的道路上,明代绘画大师徐渭对朱之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渭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让他对绘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追求。他欣赏徐渭那种不拘一格、挥洒自如的画风,更敬佩徐渭在逆境中依然坚持创作的坚韧精神。这种精神,也激励着朱之生(朱鸣)在绘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同时,在绘画方面,朱之生(朱鸣)还深受齐白石的影响。齐白石大师最擅长的就是画虾,他笔下的虾栩栩如生,仿佛在水中游动。朱之生(朱鸣)对此深感震撼,并决心学习齐白石大师的虾趣。为了画好一幅虾画,他特意到河边仔细观察虾的形态和动态,用心感受虾的灵动与生命力。经过不断地练习和摸索,他终于掌握了画虾的技巧,并创作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虾画。这些画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
朱之生(朱鸣)的绘画之路,虽然起步并不顺利,但他凭借对艺术的热爱和不懈追求,最终走出了自己的风格。他的画作,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更传递了他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
图为朱之生(朱鸣)的绘画作品
刀刻传新韵,匠心守古魂
朱之生(朱鸣)先生,作为刀体书法的非遗传承人,对这门艺术的传承怀揣着深沉而炽热的心愿。刀体书法的传承,绝非简单地教授笔画与结构,更要寻觅那些性格、气质与书法艺术相得益彰的传人。朱之生(朱鸣)深信:“传承的精髓,在于觅得那些能够深刻领悟、由衷热爱,并甘愿为刀体书法倾注心血的灵魂。”他的心愿,是让这门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朱之生(朱鸣)最为人称颂的艺术成就,便是他独创的刀体书法。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既秉承了传统书法的神韵,又融入了朱之生(朱鸣)独到的创新理念。他始终坚持书法的一笔到位、一气呵成,认为任何一丝补笔或并笔,都会如瑕疵般被行家一眼洞穿。这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让他在不断磨砺中,深刻领悟到了艺术的奥秘与真谛。
图为朱之生(朱鸣)的刀体书法作品合集
他的作品《二水堂百印集》,正是这一创新理念的完美体现。谈及“二水堂”之名,朱之生(朱鸣)的眼中闪烁着对故乡的深情与眷恋。他解释道:“‘二水堂’源自我对家乡湖南与爱人故乡海南的无限眷恋。这两片土地,如同滋养我生命的两条清流,我将对家的思念与对爱人的深情,都融入了这个名字之中。”而“百应集”的“应”字,对他而言,更是意义非凡,它象征着一种回应,一种对书法艺术无尽的执着与热爱。
在传承的道路上,朱之生(朱鸣)有着清晰而坚定的目标与规划。他绝不会轻易招收学生或传人,而是会悉心考察,确保每一位传承者都能真正领悟刀体书法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他深知,传承的重任只在一代人肩上,而这一代的传承者,必须精挑细选。他的秘法不会轻易传授,只想要传承给那些具备潜力与热情,愿意为这门艺术奉献一切的人。
朱之生(朱鸣)还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艺术家,绝非仅擅长书法一项。绘画、篆刻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技艺。书法与绘画的作品,都需要题字、盖章,这皆属于篆刻的范畴。若不懂篆刻,作品便会显得残缺不全,失去韵味。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四项俱全:既要有精湛的书法技艺,又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既要懂得篆刻之道,又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
朱之生(朱鸣)在工作室篆刻印章
在无数个日日夜里,朱之生(朱鸣)的身影常常出现在静谧的工作室中,一方石料、一把刻刀,便是他与时间对话的媒介。篆刻,对他而言,不仅仅是技艺的磨练,更是心灵的修行。从最初的生疏笨拙,到后来的娴熟自如,朱之生(朱鸣)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重来,但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他深知,篆刻之美,在于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处显精神,每一笔一划都需精心雕琢,方能体现出作品的神韵与意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老师的篆刻技艺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作品,无论是印章的布局、字体的选择,还是刀法的运用,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篆刻作品,也为他的刀体书法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朱之生(朱鸣)印章作品
朱之生(朱鸣)印章作品
朱之生(朱鸣)的刀体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笔法与构图,打破了传统书法的束缚,开创了全新的艺术境界。《二水堂百印集》不仅是他多年来书法艺术追求的结晶,更是他对家乡、对爱人深厚情感的寄托。他坚信,只有这样,才能让这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2025年3月8日朱之生(朱鸣)接受中国中文卫视专访
朱之生(朱鸣)的艺术人生,如同一幅未完成的画卷,每一笔都充满力量与美感。他以笔为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新世界的大门。正如他所说:“真正的艺术,源于内心的自由。”在刀笔之间,朱之生(朱鸣)破千年传统,立时代新声。如今,朱之生的艺术之路仍在不断延伸,他的作品和理念将继续影响更多的人。
撰稿:吕永 陈琪玉
编辑:王芹
(中国中文卫视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中文卫视网 联系电话: 备案号:京ICP备17067065号
Copyright © 2015-2018 北京市朝阳区旺座中心A座2206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开微信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