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琼崖七十五载——解放海南岛75周年特别纪实

发布时间: 2025-04-28 12:03:49来源: 浏览数 : 编辑: 1

  1950年4月16日,解放海南岛总攻在此打响。数以百计的木帆船在琼州海峡破浪前行,战士们手持简陋武器,直面国民党军队的坚船利炮,以“木船打军舰”的无畏勇气,一举撕开固若金汤的“伯陵防线”。强渡琼州海峡的战斗中,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突进,仅用半个月便取得战役全胜,于5月1日宣告海南岛全境解放。海南从此开启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如今,临高角的椰树依旧挺拔,当年的冲锋海滩已变身庄严的纪念公园。锈迹斑斑的铁锚、布满弹痕的木船,静静伫立在海岸边,无声诉说着那段气壮山河的岁月。回望历史,从昔日的战火纷飞,到如今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蓬勃热潮;从物资匮乏的艰苦往昔,到繁荣昌盛的现代图景,这片浸染着烈士鲜血的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时代华章。岁月更迭,精神永恒,临高角的浪涛,始终在传唱着那段永不褪色的英雄史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砥砺前行。

  

海南临高角解放公园纪念碑

  图/罗加丽

  王子志:临高七十五载,赤子志长存

  在琼州海峡的涛声里,临高角的沙滩边,99岁的王子志坐在椅子上,岁月的痕迹爬满他的脸庞。今年,是解放海南岛75周年,老人的思绪随着海风,飘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在他的讲述中渐渐清晰。

  

王子志讲述革命故事

  图/赵柳婷

  1950年初,海南尚处于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之下。在临高县,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一个银元,在东营镇也只能换到一点点大米。”王子志回忆道,声音里满是沧桑。沿海的渔民虽然能捕获鱼虾,可换来的粮食却少得可怜,国民党士兵的抢夺和苛捐杂税,更让人们的生活雪上加霜。就在这样压抑的氛围中,一个有着临高口音的人找到了王子志并且对他说:“把你们家祖宗牌位都好好保存起来。”这句看似平常的叮嘱,在当时却像是一个神秘的信号。王子志隐隐感觉到,平静的表象下,一场巨变即将来临。

  不久后,解放军登陆临高。登陆后的一天,那个熟悉的临高人又找到了王子志,将他带到一个房间里。房间里,两个当地妇女正热情地忙碌着,为几个解放军领导烧热水、准备换洗的衣物。“战士们刚从海里上来,浑身湿透,满是疲惫。”王子志回忆说,当时的老百姓他不知道是国民党好,还是共产党好,解放军突然到访的时候,他们也是一种害怕的心态。王子志也是如此,“突然来了这么一群人,不知道他们和国民党有什么不一样,心里害怕他们会像国民党一样欺负我们。”然而,解放军们的一言一行,都在逐渐改变着大家的看法。

  在王子志参与后勤工作期间,危险突然降临。那天,他正在外面忙碌,突然听到天空中传来巨大的飞机轰鸣声。紧接着,就看到国民党的飞机投下炸弹。“爆炸声震耳欲聋,大家都吓得四处逃窜。”王子志说。混乱中,他被村民们带到安全的地方。等硝烟散去,他才得知,这次轰炸造成了几个人阵亡,后来听说牺牲的是几位解放军领导。“那时候,我甚至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但我知道,他们是为了保护我们才牺牲的。”说到这里,老人的眼眶微微湿润。

  在与解放军的接触中,王子志和村民们逐渐感受到这支队伍的不同。“他们不抢老百姓的东西,说话也总是客客气气的。”王子志感慨地说。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横征暴敛相比,解放军的所作所为让百姓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和关怀。

  在加来镇的那场战斗中,王子志作为后勤人员,近距离目睹了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激烈交锋。“战斗打得很惨烈,枪炮声一夜未停。”他回忆道,“解放军战士们乘着木船,拿着简陋的武器,却毫不畏惧敌人的坚船利炮。”尽管武器装备悬殊,但解放军战士们勇猛无畏,前仆后继,这种英勇的精神深深震撼了王子志和当地百姓。

  王子志回忆道“海南岛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加入了民兵队伍,后来又在村委会工作。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村民发展生产,种橡胶、抓渔业,一个个生产标兵不断涌现,曾经贫困的村庄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前连饭都吃不饱,现在不仅有大米煮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好了起来,出行方便,医疗也有了保障。”

  受那段经历的影响,王子志将三个儿子都送进了解放军队伍。“是解放军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也能为国家出一份力。”他常对子孙们说。如今,他的子孙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承着老一辈的奉献精神,踏实工作,默默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许学清:赤医临高映碧海,仁心百年薪火传

  1923年3月,许学清出生在海南临高新盈安全村一个普通的渔民家庭。咸涩的海风、摇曳的渔船,构成了他童年的底色。15岁那年,战火的阴霾笼罩了这片宁静的海岛。许学清毅然跟随母亲和弟弟投身抗日队伍,在敌占区的黑暗中,他们如同隐秘的星火,冒着生命危险搜集情报、筹集物资。每一次行动,都是与死神的博弈;每一份情报,都承载着对和平的渴望。

  17岁,母亲将许学清送到琼崖独立大队。从勤务兵到指导员,他的足迹踏遍了古密的山林。那些年,山林是他们的战场,也是他们的家园。喝着清冽却冰冷的山泉,嚼着苦涩的野菜,在潮湿的山岭间入眠。恶劣的环境让许多战士患上风湿类疾病,缺医少药的环境下,许学清学会利用山林中草药治病,成为了队伍里的军医。用医者的仁心,延续着革命的火种。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既要参与作战,又要照顾受伤患病的战友,“老军医”的称呼饱含着战士们对他的信赖。

  1986年离休后,许学清前往石家庄中医学院学习,随后开办中医药铺,为当地百姓诊脉配药。遇到生活困难的患者,他坚持免费治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为社会奉献,为百姓造福”,这朴实的话语,是他一生践行的信念。

  

许学清照片

  图/中红网

  如今,革命烈士许学清虽已逝世,但他精神依然在家族中传承。许学清的孙子许权回忆,“爷爷一直教导我们,不要给国家添麻烦,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在许家,“不麻烦国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准则。许家有两位烈士,许学清的母亲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残害,弟弟惨死于国民党之手。这些沉重的过往,不仅没有击垮这个家庭,反而让家族的信念更加坚定。许权的父亲和叔叔们,面对国家因爷爷功劳而给予的照顾,一一婉拒。他们选择以打鱼、做生意为生,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书写着平凡却坚韧的人生。许学清的教诲,如同警钟,时刻在家族中回响,塑造着家族清正廉洁、自力更生的品格。

  在许权的成长过程中,爷爷给他讲述的解放海南岛的故事,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抗日战争时期,许学清和战友们被日军逼入山中。那段日子,他们以树皮充饥,在黑暗中等待黎明。但即便身处绝境,他们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一定要把小鬼子赶走!”这是他们共同的心愿。他们将牺牲视为光荣,明知道任务九死一生,却抢着去执行。临高角登陆战,冲锋号响起的那一刻,战士们义无反顾地冲向敌人,明知前方是死亡,却没有一人退缩。“那时候去临高角春游,还能看到很多烈士的遗骨,现在都建成了烈士碑。”许权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些历史,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许学清在世时,每年清明节,许权都会和爷爷先去海口市人民公园冯白驹像前,再到金牛岭烈士纪念碑祭奠。爷爷离世后,许权有空仍会前往缅怀。

  

许权(许学清孙子)在纪念碑前缅怀先辈

  图/罗浩

  谈及琼崖纵队战士的红色精神,许权感慨万千:“他们那一代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怕牺牲。他们始终跟着毛主席走,这种信念,值得我们每一代人学习。”在许权看来,红色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鲜活的传承。它应该走进校园,走进孩子们的心中,让当代青少年通过书籍、通过历史遗迹,去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受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信仰。

  青年学子:重走琼崖路红色薪火辉映自贸港

  

青年记者在临高角纪念碑前缅怀先辈

  图/陈乐欣

  为纪念海南解放75周年,海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于2025年组织开展"青年记者·重走琼崖革命路"主题活动。在为期三天的红色征程中,来自全省的新闻工作者循着历史脉络,先后来到海南解放公园触摸渡海战役留存的弹痕记忆,沿着琼崖纵队战斗足迹翻越母瑞山岭的苍翠密林。通过革命文物陈列馆里泛黄的家书、破损的军装、锈蚀的军号等历史见证,深刻体悟到在远离中央的孤岛环境中,革命先辈们如何用生命诠释"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精神丰碑。在临高角聆听老革命讲述渡海战役的惊心动魄时,望着眼前波光粼粼的辽阔海面,75年前的冲锋号角仿佛穿越时空在耳畔回响——当年千帆竞发的战场硝烟已化作海天之间的和平云霞,烈士鲜血浸润的土地上崛起的是自贸港的现代楼宇与繁荣街市。而王子志与许学清等革命志士的故事,正是解放海南岛艰苦卓绝历程的生动缩影。革命烈士们的精神如同琼州海峡的灯塔,在历史长河中永恒闪烁,既照亮了渡海大军劈波斩浪的航道,更持续辉映着新时代建设者的奋斗征程。

  

青年学生在纪念碑前合影

  图/符荣荣

  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我们在高山岭蜿蜒的山路上读懂革命者草鞋丈量理想的执着,在陈列馆的油灯文物前触摸到信仰的温度。这不仅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一场精神的淬火传承——既要以笔为犁深耕"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精神沃土,更要将这种迎难而上、破局求新的革命基因,转化为记录自贸港建设的鲜活故事,用沾满红色底蕴的笔尖书写新时代的琼崖华章。

  如今,海南省史志馆内泛黄的革命文献、锈蚀的枪械与褪色的军旗,无声诉说着琼崖儿女浴血奋战的往昔;临高角的海风中,依旧回荡着解放海南战役的历史余音。

  符朔恺、刘彦川两位少年,在历史遗迹与文物间探寻革命足迹,宣讲“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动人故事,在深入学习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浪潮中焕发新生。这段珍贵的学习经历深深触动着他们,两位少年决心以知识充实自我、以担当践行使命,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新征程上,贡献新时代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海口市第一中学符朔恺同学在讲解历史

  图/陈乐欣

  

临高三小刘彦川同学在海南解放公园宣誓

  图/罗加丽

  历史的接力棒,正稳稳传递到新时代青年手中。革命先辈攻坚克难的精神火种,在自贸港建设的热土上焕发新生。这份跨越时空的信仰力量,已深深熔铸进青年学子的血脉,化作脚踏实地的奋斗之志。他们深知,传承革命精神不仅是铭记历史,更是要将先辈们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勇气,转化为建设自贸港的实际行动。未来,他们将以知识为帆、以担当为桨,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壮阔航程中,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撰稿:陈琪玉

  编辑:王芹

  责编:吕永

中文卫视网 联系电话: 备案号:京ICP备17067065号

Copyright © 2015-2018 北京市朝阳区旺座中心A座2206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